冬天,晨曦中的朱家角,恬静怡然,优雅精致,含蓄中蕴藏着大气,清秀中透着端庄,典雅秀美浑然天成,文化韵味点染其中。好一派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坐着木制的小游船,沿着河流慢慢前行,看沿河小店,游人熙熙攘攘笑语殷殷,空气中不时飘来臭豆腐的味道或是丝丝棕香。岸上的人们有品茗的,有挑选手工艺品的,有流连银饰以及绣品店的,时光悠闲,醉心在初冬的风景中。
小船摇曳,斜晖脉脉,河水悠悠,刹那恍如前世。而数百年前,我又是哪一个呢,是正在大清邮局寄信的旅人,还是在阁楼倚窗梳妆等待心上人归来的那个女子,抑或是划着小船出去捕鱼的壮年男子,又或者是那个在课植园一边课读一边耕植的少年,是正在放生桥放生的中年主妇,还是那个听着圆津禅院的吟诵而后抚弄琴弦赋词一首的文人……
猛然回神,一切如流光幻影。又是那双无形的手掌,把流年暗中偷换。你含笑,我不语,眼光各自婉转。
这样的朱家角,仿佛是叮咚温婉的一曲古曲,用这个小镇来演绎这舒缓、安静的生活。
谭盾先生是我相当欣赏的一位作曲家,他提出的“建筑音乐”理念吸引了我,在朱家角,我们一行人特地观看了他的实景水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水乐堂是谭盾的工作室,由当地的一处民居改建而成,隔河遥相对望的便是圆津禅院。水乐堂的设计也极为特别,观众和演员如同置身一泓清水中,光影流动,仿佛室内与室外的流水融为一体,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演出一开始,谭盾便现身,开始用流利好听的中英文介绍他的音乐理念的由来以及水乐堂的建筑设计思路。多年前在朱家角采风时他被当地的水乡老宅和水上人间乐声感动,于是有了将古老民居建筑和古老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思路。设计师大胆地将原先粮仓的柱子升高,做成了上层木质结构和下层钢结构的形态,将天顶变成了一个“水琴”乐器,留下一圆形天窗,引入水流,室内和室外的水互相交汇,流入、流出,成为净化观众心灵的一个循环,正如“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而当水滴从天而降时,就开始了“天顶上的一滴水”的精彩演出。
全场分为《禅声与巴赫》、《水摇滚》、《弦乐四重奏与琵琶》、《四季禅歌》四幕。大提琴的忧伤,小提琴的悠扬,琵琶的婉转,铜锣的清脆,鼓声的强劲有力,乐器的弹奏与屋外的水流声交相呼应,水中舞蹈的踢水声、布绳拍打水面的声音、手指抚弄水波声、水中玻璃罐的击打声,以及敲击台阶和钢柱子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加上隐隐约约对面禅院传来的钟声和僧人晚课的吟诵声,形成了大自然的多重音响,让人身心震撼。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弦乐四重奏与琵琶的对话,琵琶的演奏穿插在此起彼伏的弦乐四重奏中,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别有一番韵味,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琵琶分别与小提琴、大提琴的斗曲、对话则精彩绝妙,时而温柔婉约,时而狂放粗犷,轻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响时如江河湖海奔腾来,缓时如微风拂面,疾时又如春雷滚滚。面对四把弦乐器却丝毫不显逊色,轻重徐急,收放自如,宛如天籁之声。
谭盾亲自上演的水书法也充满意境,抽象而古典,显示了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禅意的空灵深远。直到走出水乐堂,依然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这建筑音乐的灵感来源就是在于上海水乡朱家角的人情、水景和古老的禅院对我的影响”。谭盾说,“有一天,我在朱家角的河上,听到河对岸禅院僧人的吟唱,美极了,宁静中我有了一种幻觉,好像听到了音乐圣人巴赫在唱歌,正是这种感受成全了我决定把建筑和音乐溶于水乐堂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