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文化浅析
当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学校如果成了企业会是怎样?这个问题引起很多校长和教师的困惑,是不是学校正在缺失什么,或者学校正在偏离正轨?其实我们不妨追究一下其中的意味,企业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是管理结构还是市场策略?是先进的技术还是清晰的目标?事实上比这些因素更深层,同时也更显而易见的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杰出表现背后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世界成功企业的典范都进化形成了自己的非正式的习俗和传统,包括认同感、热情和价值观等等。星巴克总裁Howard Schultz说:“企业可以持续做大而不失热情和个性,靠的并非利润,而是企业里的人和人的持衡价值观… 关键就是人心。我们把心做进每一杯咖啡里,而每一个星巴克的合作者也都在这样做。当顾客感受到时,他们的回馈也是友善的。所以将心放进你所从事的事业或者工作,就可以达到也许在别人看来不可实现的目标”。这样的成功实例很多,而学校要发展,要赶超其他组织,学校管理者也应该注视自己的文化。
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老师、校长、家长和学生们总是可以感觉到学校里一些未经定义的有着特别力量的东西存在,但很难描述。这种瞬息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方方面面经常被忽视,在讨论学校发展的时候被遗漏。早在1932年,Willard Waller 就说过,学校的存在一定有它自己的文化。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惯例和习俗、舆论和道德评价标准等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他的观察至今仍然适用。学校文化会给校领导者提供了一个更清晰和更富直觉的途径去理解这个学校不成文的规矩、标准和期待,象股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每一件事情上,例如人的行为举止、衣着风范、谈论话题或者忌讳话题,是否在困难时在学校里寻找帮助以及老师和学生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等等。每个组织的文化建立在成员的习惯、期待、价值观和信仰的综合基础上,文化业诠释了成员怎样看待世界的角度。美国人类学家詹尼佛· 詹姆斯说过,文化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生活和世界的叙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这影响着学校每日的活动和学校产出的教育成果。学校的文化体现在日常的实践行为过程中,师生员工在共事和交流中形成默契,包括逐渐接近相似的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做事的方式和风格。这些因素是成熟的组织所拥有的持续发展的优势。研究者认为如果学校文化显著,那么教学改进会是持续和普遍的;反之,学校文化呈弱势状态,那么学校的改进将是短暂或滞待的。例如在一个没有成效,没有士气的学校,老师经常抱怨缺乏资源,或者抱怨孩子都是不可教的,也就没有兴趣去寻找新方法解决问题;另一种学校的老师则一直告诉自己说我们在不断进步,我们一直在创造并发展新的教学方式,认为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成功,当学校里的老师共有着这样的心理叙述,那学校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了。
以国际学校为例的学校文化
国际学校文化力量的体现,由于受到办学历史相对短,以苏州伊顿国际学校为例,外籍学生和外籍教师流动性大的局限,学生每学年流动率为25%,外籍教师每学年流动率为30%每年,通常外籍人士携其家庭在中国工作居住以1~3年,因此国际学校不具备通过学校本身的历史积淀或者名师名人来显示学校文化的基础,而是要是通过依附于国际学校采用的课程思想,还有校长和教师的日常相处、教学和活动,通过来自世界各国的老师作为日常表率的性格和魅力来建立其学校文化。这是“软性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内部恒久的“内在造血机制”。使发展历史短,人员流动大的国际学校一样拥有立足学校本身的文化根基的存在。
国际学校是采用IB国际课程进行主要教学活动的,国际学校的管理文化可以说是课程文化的衍生,作为国际学校的掌舵人,校长是课程理念的把握者和代言人,他必须有课程的素养,是独立思考,有全球视野的,不断进取的终生学习的履行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都是国际IB 课程的执行者,他们都有相同的基于IB 培养目标的信念,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确保在中国的外籍家庭的孩子在异国他乡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和快乐。国际学校往往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流动的校长和流动的学生不断为学校生成鲜活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理念,于是萌动着无限的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国际学校的教育要加上“足以应对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前缀。国际学校的大部分老师是因为他们有教育才能和终身学习者的热情而被聘用的。伊顿国际学校的目标是“思考· 探究·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很高。M戈德施米说 “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们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 那种不是把个人全面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内容教育学已经被超越。” 教师必须是愿意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和主动并持续学习的个人。国际学校的每个教师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为人类寻求知识的天性提供适合的条件,同时保护、激发并持续着探索精神。因此,教育包括学校管理不是去用规则去制约,而是创造必要的条件,激励人们更有效地去实现共同的目标。鼓励学生除了在学习上思考以外,还要思考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强化学生对于学校理念和文化的认同,以至于使学校成为学生可以注入生活热情和探究激情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自己的学校
学校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感同身受”。学生认为自己是国际学校的学生,而不是某个班级某位老师的学生,例如校园里有学生违规,每个老师或者员工都会对学生加以指出,不会因为不是“我班上的学生”而袖手旁观;而学生也不会由于不是自己班级或者任课老师的指教而心存不服。国际学校是每个老师每个员工的,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在这样一种整体的学校组织中,学生心理上没有明显的班级年级的分界,他们感到自己无论出现在学校哪个地方都是学校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而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互相帮助,互相指出问题的,这是国际学校文化形成的物理基础。
国际学校的外籍家长们希望学校是能够回应孩子需求的学校,根据家长中多全职母亲,而她们很想参与学校生活的特点,国际学校在有效地运用组织家长的参与热情和个人专长上很有经验,学校有家长协会定期开会,学校的探究课、技能课、阅读课和其他课外活动,家长们都会参与策划和组织。这样做不仅大大提高了很多需要多元文化支持的课程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将家长融入了学校文化中,学校也成了家长社区生活中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也是家长的学校。
幼儿部和小学部的孩子在安全熟悉的环境里可以发挥最佳学习效率,因此学校营造友善和睦的家庭氛围,就像父母了解每一个学生一样,国际学校的老师要了解并表扬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去帮助孩子软弱的地方,小班制教学给这种特别精心的照顾提供了可能。幼儿部和小学部教师的办公室就在教室的一角,孩子任何时候需要帮助和解疑,都能很快地获得老师或者助教的回应。幼儿班级各自有一天的班级“家务”,例如整理教具,倒垃圾,分文具等,这些“家务”都由学生轮岗负责,并张贴责任人及服务水平星级。教室是庆祝和显示学习成果的地方,学生们的作品被装饰在最显眼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边都说话”。环境营造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友好亲切的环境是一种召唤,每一处的精心设计都能获得教学思考和激励的效果,例如教室的作品张贴彰显着学生创作能力的艺术作品;家庭团聚照形式的师生合影在挂一面墙上,散发着亲切的力量在营造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宿感。
副校长每天通过学校邮箱向所有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发当日简报,内容包括当天缺席的老师或者学生;当天的学校重要发生事件,例如会议时间,要事提醒,重要邮件接收提醒和当天校车不同班次的发车时间;一周主要计划事件的安排告示及一些任务期限的提醒;接下来是近期学校主要活动和会议的公布;最后一项内是每日一句励志的格言,貌似跟学校无关,却是整张简报的点睛灵魂之笔。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乐团,学校的教师和员工就象担任不同部分、演奏不同乐器的乐手,因此每日简报就象担任指挥的校长在每天一切活动开始前发给乐团每一个乐手的乐谱,确保这一天能够合奏出和谐的乐章,大家可以在工作惯例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看和自己有关的部分,同时对学校的大事大局也有了解,最后的一条格言,将整个“乐团”的士气鼓舞起来,开始积极的一天。为什么要构建学校文化,便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让教师以及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这一生活环境中寻求能够给予他们精神动力的人物与事件。
学校要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国际学校就是一个袖珍联合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全球化的小社会,有人口,有人际关系。随着日常的活动和交流,这样一个社会体系会形成一定的共同语言,相似的价值观和情操,这就构成了国际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存在和日常的活动努力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这样每个人自身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方向日益同轨,整个学校就形成较为健康的氛围。
首先要满足学生和家长。国际学校重视学生的全方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包括体能、智能和社交能力,广泛平衡的教学系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学生具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不断改进的富有创意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改善着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发挥个人才能并提高生活情趣。国际学校的联合国日、音乐剧、烹饪课程等都邀请家长参与策划和执行,学校成了很多家长可以倾注爱心,发挥才能的家居生活以外的“业余课堂”。
其次要满足学校的教职员工。苏州伊顿国际学校的34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150名来自2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将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风格,有着不同习惯和追求的师生员工的思想吸引到国际化教育这条共同的跑道上来,是办学的关键题目。学校本着尊重、平等、赞美、合作、开放和多元的基调进行管理和引导,使国际学校成为每个人大家在中国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显示彼此的关心,彼此有幽默感,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比较符合荷兰学者冯· 特洛比纳兹博士所定义的若干组织文化中的家庭式文化。所谓“家庭式”就是指既有人情味又分层次等级,人治的味道比较重,“重人轻事”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文化更关心是谁,而不是在做什么。激励的方式是表扬、感谢胜过金钱;批评只以婉转,悄悄地进行。
后记:
虽然本文对于学校文化的探讨只限于一所国际学校,但描绘了在一个国际学习群体组织中,文化所起的鼓舞和融合作用,强调了文化是在与学校日常活动有关的每个人,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责的同时,渐渐形成的对这个组织团体的归属和认同感。每一个参与学校活动的个体,无论时间长短,都要对学校抱有使命和责任,只有这样学校这个群体才不会涣散或停滞,学校的文化才有滋生的土壤。因为健康的学校文化使得学校里的每一个成员的表现更为积极而有效率,更愿意去革新创造,更有勇气去面对并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些学校群体的特质就保证了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长足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