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建国
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热点,更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人员结构科学优化、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重要举措。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根据学院董事会发展规划,在党委书记、院长周肖兴教授带领下,从体制到机制、从机关到院系、从岗位管理到绩效考核、从队伍建设到内涵发展,不断探索民办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了人事管理体制、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或健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用人分配制度体系。
一、探索内在规律,体制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
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学校的体制、机构必须与之相适应,而人事制度的改革应该以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前提。基于此,学院首先在体制、机构方面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什么样的体制才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所需,什么样的机构才更有效地为体制服务。结合学院实际,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体制、机构改革。
1.构建二级管理体制,强化院系管理主体。民办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规模效益,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改变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实行“学院主导、院系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职能部门根据学院的规划布置,主要担当“指导服务、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优化提高”等职能。学院根据发展要求,对二级院系(简称“系”,下同)下放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学院在理清层级管理职责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系实行学年目标管理,并按管理层级推行二级考评机制。二级考评即逐级考评,学院考核到系,系再考核员工。与考核相关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层级管理要求逐步配套。这样,使各系在学院总体发展目标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责权利统一的、名副其实的管理主体和发展实体。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院主要则是站在更高层次,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对优势专业或潜力专业进行开拓发展。
2.改革学生管理模式,突出系书记职能。2009年以前,在系层面,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分开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由各系学工组长负责,学工组长职责范围主要是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对整个系的育人工作统筹不足。基于此,学院将系学工组及支部(或总支)进行整合,统一成立系总支,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在思想工作方面党政合一,系学生管理、党群、工团、师德建设等工作总支书记都负责统筹管理。同时,在系主任领导下,总支书记参与系发展建设及重要决策。
3.优化机构管理设置,提升机关服务效能。近几年来,学院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一方面不断调整各系结构,对招生较难、市场需求过剩的外语系进行了改制重组,建立了旅游管理系;考虑国际合作办学的需要,又将公外教研室并入新英格兰学院。另一方面调整行政机构,探索大部制管理模式改革,将就业指导中心、从后勤分离并新成立的宿管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等与学生管理紧密相联的部门统一归口学生处。减少了部门及职数,更主要的是缩短了“管距”,优化了管理结构,提升了机关服务效能。
二、结合市场规律,创新机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民办高职院校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而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市场规律归根到底就是竞争规律。因此,人事制度的改革必然要结合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核心内容一是用人制度,二是分配制度。结合市场规律,民办高职院校的用人制度改革就得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即“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而分配制度改革就得建立基于能力与业绩的激励机制,即“破除职务身份制,建立绩效考核制”。
1.抓“三定”,强化岗位设置与管理。为了科学定编、合理定岗、准确定责,学院修订了《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一是合理确定机构设置,理顺岗位管理体制,以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科学核定岗位;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科学调整员生比和师生比;三是分类管理,即根据各部门的不同职能、任务和性质,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四是建立“总量控制、按需设岗、一岗一责、按责考核”的岗位管理机制。通过岗位“三定”,经过近三年的不断调整控制,真正达到了“合理优化、减员增效”的目的。
2.创新分配制度,建立基于岗位要求的薪资体系。人事制度改革最核心的深水区是薪资体系改革,为了充分利用民办高职院校用人机制优势,学院出台了《教职员岗位竞聘(晋级)实施办法》,建立了基于岗位要求的薪资体系。
一是薪资按岗位划分,“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全院岗位按工种分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及工勤岗三大类,按级别分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四级。其中专业技术岗又分专任教师岗、思政教师岗和实验技术岗。各大类再细分,全院共设48种岗位(不含工勤岗),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薪资,而且薪资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
二是岗位公开竞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学院根据事业发展需求确定各部门、各系当年岗位职数,并制定48种岗位竞聘的能力及知识水平条件,面向校内外公开竞聘。岗位竞聘强调岗位能力和岗位知识水平,即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职称看水平,不唯资历看业绩。真正做到了评聘分离,低职可高聘,高职也可低聘,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岗位竞聘机制。
三是岗位履职考核,一岗一责,按责考核。学院规定,各岗位条件既是竞聘(薪资定、晋级)条件,也是任职期间考核的必要条件。岗聘到期,按本岗位条件及当年目标任务要求进行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本岗位,不合格根据情况降级或解聘,如果符合高一级岗位条件,则可申请参加高一级岗位竞聘。通过这种岗位期满考核的方式,建立了员工管理“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升,劣者汰”的淘汰机制,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惑薪资管理的“身份制、终身制”,建立了岗位管理正直意义上的“考核竞争的激励机制”。
3.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立体考核体系。为了进一步激励部门、系创新开拓,不断进取发展,也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
一是预算总控、稳步推进。将过去的以个人考核为主的年终奖、学期奖等全校综合在一起,由暗到明,由“水下”到“水上”,作为全校绩效奖金总费用。
二是分类实施、逐级考核。全院分部门、系两大类进行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分类绩效考核办法。学院只考核到部门、系团队集体,绩效奖金也相应下发到部门、系团队集体,而部门、系再建立内部员工个人考核机制逐级考核。
三是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学院对各部门、系于学年初建立目标质量管理要求,布置具体工作任务,并于学年末对应考核。对部门主要从目标任务、常规管理、改革创新等三方面进行,但部门职责不一、任务不同,为了尽可能反应各部门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原则上“一部门一考核表”。而系之间可比性较强,主要从目标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四方面进行评比。
通过分类逐级考核,各团队集体内共同奋斗,为本团队争创好的业绩,才可能从全校总的绩效奖金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团队内必协同、团队间必竞争。
三、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
高校是人文精神传承的圣地,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员工归宿感普遍欠缺,因此人事制度的改革顺利开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改革不仅要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还要有利于员工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需要。把人的智能、潜能和创造性放在第一位,激励人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
第二,充分民主,集思广益。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充分听取意见、上下互动、反复论证的过程。
第三,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对过去的一种扬弃,不应是简单的舍弃甚至全盘否定,要循序而渐进,稳步推行,方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创新的目的是推进发展,因此创新的设计和过程都要小心谨慎,谋定而后动,才能凝聚人心,确保创新的成功。
总之,人事制度的改革敏感度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问题较多,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只有发动群众、全面分析、科学设计、周密组织、精心实施、以人为本,才能改革有保证,创新有成效,发展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