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角度审论国画
文:甘如饴(上海作家)
如果说,历史仿佛潺潺的、或咆哮的、或呜咽的流水,那么,最好的绘画艺术,就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凝固的史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杰王勃、诗鬼李贺……我却格外欣赏刘禹锡,他被称为“诗豪”——“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他的名句。因为正好也有一条小河横亘屋宅的北面,所以我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枕流居”。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坐在枕流居里一边品茶,一边品鉴手中画册,不禁浩然长叹,呀!宣纸、绢布……承载画页的载体是如此轻软绵薄,可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多亏这些“丹青”,巍巍然如山一般,枕在历史长河的臂弯里,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记忆,为我们细水长流地,一一细数、那千古风流。
唐寅的《桐阴清梦图》里,一位隐士仰在槐树下的藤椅上悠然自得。画的左上角有题画诗——“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都知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却未必知道唐伯虎为什么抛弃功名流连风月,“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史实是,在通往仕途的狭窄甬道上,不幸受到科场案的牵连,唐伯虎被剥夺了考试权,自此看破世道,也就谢绝了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索性安享闲云野鹤的名士生涯。是真名士自风流,红袖添灯,自成佳话。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原本大都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原以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施展抱负,匡世扶民,从而实现四书五经中《大学》里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岂料在“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的境遇里,这些才富五车、个人修养极高的知识分子,终因“邦无道”而以富贵为耻,不惜抛却荣华富贵,从讲求“入世”的儒家贤人,转而倾向讲求“出世”的道家真人,甚而至于讲求“俢灵”的佛家弟子。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系,承载着历代先贤的人文梦想,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构成“国学”逶迤不绝的主体思绪。诗佛兼画家王维吟道:“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山水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吟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透过这一切画面,《论语》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跃然纸上,力透纸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对活到期颐之年有着简明扼要的指点:“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精气神三方面达到“天人合一”,调养、安神,也就成了国学的养生之道。
孙位这个晚唐时期的画家,传世仅一件作品,这就是《高逸图》。《高逸图》所刻画的“不事王侯”的情操和“归隐山林”的志趣,正是国学在那个时代的集中反映。国学在东晋时期叫做“玄学”,竹林七贤正是玄学的代表群体。淡泊悠远、清静无为,是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神诉求。从这段文字中,我也看清了道家与玄学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关系。
竹林七贤里最著名的人物是嵇康,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如通红的炉火才能打铁,他如痴如醉地享受着他那“炉火纯青”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回归自然,琴棋书画,安享此生。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屈膝并荐他为官时,他忿然与山涛绝交,并写下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的卓越才华和逍遥风格,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公元262年,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刑场上,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以拜请嵇康为师作为理由,请求赦免嵇康,这本来是向全社会昭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不料却加速了统治者“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就在嵇康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前,他坦然自若地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弹奏了他那不肯轻易示人的一代名曲《广陵散》。那是一场怎样旷世的音乐会啊!年仅39岁的演奏者即将引颈就戮,铮铮古琴,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驻进成千上万为他送行的太学生的心房。然而,从此绝响。
《高逸图》画卷仅存残本,画面从右至左分别为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缺失了嵇康、向秀、阮咸三人。合上《高逸图》,我神思飘渺,不觉走向窗边,我要以茶代酒,洒向庭院,祭奠嵇康。他是我喜欢的男子,有品位,有气节,有担当。本来,我心疼广陵散从此绝响、后继无人,又心疼高逸图缺失无补,遗憾见不到嵇康的写真图影,而现在,杯茶落肚,我释怀了,曲高和寡,水清无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嵇康既逝,琴曲何必独存?高山流水,本来只为知音。嵇康有知,他必是愿意从《高逸图》中消失的。真正的高逸,又何须存在于高逸图中。
有时在电视广告中听到“上善若水”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在《道德经》里完整的语序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因为喜爱水,特意去鉴赏南宋画坛高手马远的作品《十二水图》。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十一幅分别为“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山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集江、河、湖、海各种水态风情之大成。我曾经把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行楷对联、马远《十二水图》画册、《论语》名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狂草条幅、唐伯虎《落霞孤鹜图》画册、王勃《滕王阁序》书卷五样东西放在一起,这时候教给学生吟诵《古文观止》和《论语》五章,即使是正在打瞌睡的学生,也无不眼放精光,琅琅有声,指点翰墨,头头是道。 《列女传仁智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也是画艺“铁线描”运用自如的成功典范。《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观点,其中一些内容今天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待遇,但其中一些优秀女性依然是我所喜爱的,比如《列女传仁智图》中的“许穆夫人”,她是春秋时期卫文公的妹妹,嫁给许穆公,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听到祖国被灭的消息异常悲痛,她想让丈夫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许穆公却怕引火烧身,许穆夫人毅然亲自快马加鞭奔赴国难,路上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达了自己的救国意志。一路狂奔回到卫国后,她先卸下车上物品救济难民,紧急与卫国君臣商议策略,为了救国,许穆夫人不顾羞涩,向嫁人之前曾向她求过婚的齐国求援,齐国感其爱国情深,派兵驰援,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卫国重建,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论语》名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许穆夫人不仅勇敢,而且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的诗作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三篇都是她的作品。因为《诗经》是世界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许穆夫人因而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同时,她更是温柔的,她的爱,将卫国、许国、齐国连在一起,将娘家、夫家、情人连在一起,真是一位奇特的女子!合上《列女传仁智图》,28位人物,28个故事。呀!女性的玉帛,在世道的干戈中娉娉婷婷。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画卷中,淡墨晕染;画面外,浓情激荡。在真国学假国学各打招牌各行其道的今天,知道四书五经的人不少了,可是了解“女四书”的人还是罕有的。“女四书”是指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所著的《女诫》、明成祖的徐皇后所编的《内训》、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的《女论语》、明末儒生王相之母刘氏所著的《女范捷录》,内容涉及女性的德行﹑立身﹑习礼﹑慎言﹑谨行﹑勤励﹑节俭﹑积善﹑母仪﹑睦亲﹑慈幼、营家﹑待客﹑柔和等方方面面,是女子国学的首要经典。阅读“女四书”,观赏《列女传仁智图》,寻觅和回归女子的本位,或许是当今许多“女强人”应该腾出点时间去做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