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变革,不突破:发展之路上中锐....
携手香港Aedas,中锐助力苏....
中锐公益ㅣ眼里有景,心中有爱,....
中锐集团荣获“2018上海民营....
中锐公益 │ 2018中锐·启....
中锐地产获得北京核心区高端商办....
中锐控股成功收购丽鹏股份控股权
中锐地产集团荣获“2018中国....
同心·同路·同享|中锐地产集团....


中锐杂志 首页 > 中锐杂志 > 第94期

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
 

——中锐教育研究院课程开发中心经理褚杰访谈实录

C=《中锐 Chiway

CH=中锐教育研究院课程开发中心经理褚杰

 

C:褚经理,您好!你如何看待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CH如果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基本历程或走势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理念是集德国“双元制”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加拿大CBE能力本位课程、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技能模块课程的大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化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认清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C: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

CH“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的历史贡献在于:

1)为我国的职业教育送来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此职业教育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也随之摆脱了“知识结构”的束缚。

2)回答了困扰职业教育已久的核心命题:职业教育如何做到“教育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丰富了“能力本位”职教理念的内涵:相对于关注具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而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更应该关注和研究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

    我们正是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一世界级的职教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了汽车检测维修专业、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开发。

 

C: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CH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大家重视和借鉴。首先,坚持“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这是汽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计的宏观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社会或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或者说我们的课程设置的源头应该是企业需求。

2)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培训的模式来教书育人,要成为人整体发展的载体。

特别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从“知识型”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很容易矫枉过正,所以建设好“职业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对于达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俗一点的讲,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某一项具体的技能(职业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教育性)。

 

C:那我们是如何把“职业性“和”教育性“融入到我们课程中的呢?

CH可以从两个“转换”和一个“教学结构”来实训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岗位层次向学习层次的转换;单个学习领域设计过程中“工作过程”分析向“学习过程”分析的转换。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1)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在做课程体系设计之前,一般需要对企业岗位层次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调研。企业的岗位群一般有一定的层次关系,例如机电维修技师由低到高分为学徒工、机电维修大工或班组长以及车间主管或技术总监,随着岗位的上升,对技能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这也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所以,我们在做课程体系设计时,一定要遵照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对职业能力进行序化。按照企业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只是体现了职教的“职业性”,要体现“教育性”,还需要遵照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一般学习者比较容易接受形象的内容和肢体动作训练,比较难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思维训练。在做课程体系设计时,关于形象性内容和动作训练的课程应该先学,而较抽象的内容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应该后学。

2)学习领域设计

工作过程不等于是学习过程,如果机械的把企业工作过程照搬到课堂,那就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僵化的理解。工作过程并不等于学习过程,这是因为校园内的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时,毫无工作经验的在校生也无法适应企业工作过程。

 

C:“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那我们课程开发的思路又有哪些呢?

CH要围绕 “职业资格”,更要紧抓“能力的形成过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思想对打破了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对职教人才培养的桎梏,起到了理论宣传和支持的作用,是我国职教改革的旗帜。围绕“职业资格”的课程模式风起云涌,从模块化课程到项目化课程再到理实一体化课程。我们认为,围绕“职业资格”这条路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走法还可以再提升。

围绕“职业资格”开发的课程,一般把特定职业的资格或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岗位工作过程,把三方面的能力进行细分,最后围绕被细分的能力目标,进行相应的模块化或项目化课程设计。这种思路大体是正确的,只是缺少了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对的思路,但是划分是为了看清楚能力的组成结构,在具体课程设计时,还要把这些细分的能力有机的融合到每一个单独的教学过程中去,而不是一项能力就设置一门或数门课程;第二,设置某一项具体的能力培养课程,只能教会学习者一项具体的能力,作为课程设计者,应该更多的研究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具体的能力培养是过程,学习者的心智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

正如姜大源专家所说,长期以来,学习的过程总是企图由部分求整体。人们常常会对“能力”进行分解,分解了一层又一层,分解到几百个“点”,以为只要掌握了每一层里的每一个能力“点”,然后加起来,学生就什么都会了。实际上,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做事”的过程,学生什么不会!从学习的整体性出发,从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出发,学习过程由整体来把握全部,不是做“加法”,而是做集成、做积分、做一体化,即通过一个“整体”结构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很可能更有效!

单个的学习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整体培养的目标,但这还未达成“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多个结构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学习单元的学习,才能达成最终的心智能力培养的目标。

C: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课程开发时,有什么比较好的经验吗?

CH在课程内容组织时,处理好知识、技能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有了兼顾“职业性”和“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和关注能力形成过程的课程大纲后,就是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编写了。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排序。

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好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以及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再认识。

姜大源专家在《学科体系的结构域行动体系的重构》一文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所以,不能把对技能的理解局限于动作技能,还有心智技能的存在。世界上的技术无非是三大类技术: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过程性技术。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而使学生具备驾驭工作过程的能力,从而逐渐使实体性的技术和规范性的技术为人类创造价值呢?这就要把潜在的技术物化为实在的技术。我们既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掌握技能与知识,又要从具体的载体中跳出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姜教授的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知识的运用为主线,完成课程内容的序化。

如果讲发动机构造,应更多的传授学习者发动机拆装技巧与流程等过程性知识,少讲内燃机工作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如果讲发动机电控,应更多的传授发动机电控故障诊断方法与思路,少讲电控燃油喷射发展历史、类型、设计原理等陈述性知识。

 


  返回首页 | ENGLISH | 关于中锐 | 中锐业务 | 加盟中锐 | 联系我们 | 沪ICP备案 14027311号-1
Copyright 2014 中锐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