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院领导班子坚定认为,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较只是投入机制的差异,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是完全相同的。学院办学宗旨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学院第一神圣使命,我们认为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向能力本位回归,其突破口应当是能力培养与养成。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民办院校运行机制的优势,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逐步形成具有南洋特色的基于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 缘起:传统本科学术型教育对高职教学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以同质化为特点的精英教育传统,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惯性。这种定势和惯性不仅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发展模式依然不能摆脱精英教育的运行轨道,而且还阻碍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纵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学术化倾向
目前,我国在大学入学选拔标准和入校后的学业标准上,都固守了精英教育的原则——以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为主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设置课程,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业的考核尺度,这些都体现了以培养学术化、研究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更广大的学生而言,要学有专长,成为“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统一的学术化标准,又怎能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呢?
二)课程体系的理论化倾向
我们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课程设置思路,仍然习惯于按学科人才的标准预定教学目标,按学科范畴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组织教材,将课程完全当作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体,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教学的知识化倾向
我们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即使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也缺乏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其实,课程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统一体,课程教学的知识化倾向,使得我们忽视能力培养,忽视教学向第二课堂延伸,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
四)考核标准的单一化倾向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考核内容“课本化”、考核方式 “单一化”的窠臼,教材知识点的考核依然是课程教学考核的主要目标,一次性的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为了整个学期考核的全部。
二、变革:脱学术化教育的“胎”,换职业技术教育的“骨”
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的主线,在大胆实践和不断分析、改进、完善过程中,工作思路愈加明晰,对于创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工作抓手与工作方法。
一)构建基于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
全院上下统一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针对能力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强调认真贯彻高职教育理念,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针对培养定位,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深入调查行业岗位及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的课程体系。引导各系、部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的调整,转“知识型”课程体系为“技能型”课程体系。
二)探索基于能力的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落实“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前沿阵地是课堂内外的教学一线。学院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学竞赛活动,针对课堂教学现状,循序渐进,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定位。
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创新一堂课”竞赛,、“创新课堂”竞赛、教师说课活动、 “脱稿讲课”比赛。通过教学竞赛,推动教研活动,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使所有教师都能在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和成长。
三)创建基于能力的高职课程考核方式与能力评价标准
学院设立课程考核改革项目,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课题申报、立项资助,围绕课程考核改革开展相关实践研究活动,推动课程考核改革工作。鼓励教师打破陈规,大胆探索多元化考核模式,授权教师在制定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时,打破学院课程考试管理条例限制。改革方案通过专家组论证后,在课程考核中实施。
四)拓展实训教学,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学院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进行特色化培养方案的探索。积极引导师生,开展第二课堂,以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拓展实训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一技之长”。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技能比赛,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并以技能竞赛的评比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之一,从评价标准的转变进行教学导向,建立以实训教学体系拓展和奖学金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五)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将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学院组织各专业进行了专业自查,通过对于专业的市场需求调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专业建设现状的自我评估,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依据。院领导根据自查分析结果,提出学院在下一阶段专业建设工作重点,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应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打造。为此,学院也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在青年教师培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
三、蜕变:开创出适合南洋校情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之路
由“四破四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到“破”与“立”的系列变革,学院的教学工作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大手术。
一)基于能力养成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通过“创新课堂”系列竞赛,以及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涌现出一批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学院教师对高职课堂教学创新及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取得了很大收获,进一步完成高职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入理解高职课程教学方法与内涵,从而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课程的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创新、选择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中,体现出教师对高职课程教学的理解,围绕能力培养主线,教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的深入思考,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设置的课程
各专业在“四破四立”的教学理念指导之下,对于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有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课程建设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师们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编写了艺术类系列教材、汽车类专业系列实训作业书、《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一系列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
三)基于技能培养与评价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自2007年举办首届校园职业技能大赛以来,学院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已举办六届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学院已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的教学环节,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化、体系化,制定了系统的实施规范。学院职业技能竞赛也开始与企业接轨合作,例如与山明水秀大饭店联办的酒店服务技能竞赛,在动漫创意竞赛中与“久久动画”共同制定竞赛方案与评分标准,与中进汽贸联办的汽车技能竞赛,为学院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新的模式,也扩大了行业内影响。这些都标志着学院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已从探索尝试阶段步入成熟阶段。
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反复的调研、修订和论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下,脱离了本科教育学科性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了针对高职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的高职课程体系。
四、创新:走特色之路
一)“四破四立”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着同类院校共有的很多“先天不足”:
首先,突出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学院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多数是本科院校或研究生毕业,外聘教师也多数来自本科院校,在教学理念上打上了“学术化”教育深深的印记,传承“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学生多数是在高考这部“大学直通车”的车站转乘而来,是不适应 “知识传授型”教育的“掉队者”,对于“学术化”的教学普遍存在厌学和恐学情绪。在理论讲授满堂灌的课堂上,这种矛盾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其次,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存在偏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的就业岗位;如果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仍然围绕着教材、理论展开,显然是在方向上存在着偏差的。
在这种教与学、目标与途径的矛盾与偏差中,我们必须也只能选择全面的改革,更准确的说,是颠覆式的“变革”;同时,破与立之间,新旧交替如何完成,如何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克服师资、教学条件、管理运行体制等种种限制,是摆在改革路上一道又一道的难题。
变革,注定要面临重重的困难。而首先的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理念的转变。“四破四立”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既从教育理念上对全院上下进行了“换脑”,也表达了学院将要进行全面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勇气。
二)全面开展课程考核及评价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
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发现作为对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更被学生关注的一个方面,仅仅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不完整也不成功的课程改革。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对课程教学设定新的能力评价标准,促使课程设定能力培养目标,以此引导师生互动,改变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改革,使得原来以考试为终点的课程教学,不得不进行更加深入扎实的改革,以适应新的考核方式,并与新的考核方式融为一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贯穿能力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改革最终扩展为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
三)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与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建设
我们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旨在以能力考核与评价作为课程学习的导向,但是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知识性的评价标准显然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建立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高等院校奖学金的评选标准,一直以来,都是以学业成绩、课程考试排名作为主要依据的。学院在传统的学业奖学金中分出一半,作为技能奖学金,奖励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已成为学院奖学金制度的一部分。技能竞赛的设置,以技能型、创意型、应用型……种种丰富多彩、结合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特点的竞赛项目,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在竞技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技能学习与训练。一年一度的全面的大范围的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学院最亮丽的职业教育标签。
作为一所民办院校,抓内涵建设、走特色之路,才是成功之路。基于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还有很多的内容,有待我们不断去扩展、完善。
(本文有删节,原文八千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