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这么多年来,我从事过教育工作也从事过地方政府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是最有效、最经济地提高公民素质的办法。
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一个个体的精神成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事实上,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充分成长,就不可能有精神茁壮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可以改变人的品位和气象。人的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绝对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质量,而人口的质量取决于精神力量。美国的经典教材《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一个民族而言,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阅读。
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通常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传授给孩子们。然而,教科书、教辅书不是真正意义上原生态的知识源,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不可能走得很远。
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家园。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外表,需要建筑的精心规划和设计,但是它真正的美丽归根结底在于城中人们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第五,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愿景和密码。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着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共同价值崩溃的危险。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牛仔裤的不断进入,西方的思想、价值也来了,但是我们在出口鞋子、服装的同时,并没有输出价值。阅读是形成我们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密码的关键环节,唯此,才会有共同的价值和生活。
把看电视的黄金时间留给阅读
多项研究表明,看电视对儿童发展有消极影响,看电视少的儿童举止更得体、身材更苗条、成绩更优秀。澳大利亚墨尔本迪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量看电视的孩子有更多的家庭问题。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父母加强监督能够减少儿童看电视的总体时间,从而增加睡眠,减少好斗行为。
对阅读造成的冲击最开始是电视,然后是网络。我们称之为“三屏”:大屏、中屏和小屏,即电视、计算机和手机。这三者对阅读的冲击越来越大。但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纸质阅读对于孩子专注能力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阅读是没办法替代纸质阅读的。而且,真正好的阅读还是离不开深度阅读,而网络阅读到目前为止,还是深度不够,碎片化倾向也很明显。
阅读必须从娃娃抓起
十多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都做关于全民阅读指数的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近几年,我国全民阅读消费有所上升。不过,我们国家虽然人口众多,但人均年阅读量为5.14本,与那些每年人均读几十本书的国家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
因此对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项目,我建议将书屋搬到村小。农民是不会去书屋看书的,因为他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兴趣。让现在的农民去自觉阅读很困难,除非你给他推荐那些能帮助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农业技术类书籍,他们的阅读需要很简单、很直接。将书屋建在村小,让孩子尽早养成阅读习惯,这样成年后他才会主动去看书。
政府应扶持实体书店来推广阅读
实体书店的不景气,与我们的文化政策有关。在国内开书店的人,尤其是私营的实体书店,实在是难以维持。房租越来越高、卖书的利润越来越低,导致资不抵债、无法生存。但是,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客厅,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书店,相当于一个家庭没有客厅,就没有一个展示城市精神气质的窗口,长此以往,一个城市也会失去它原本应有的精神气质。在去年两会上,我提出了为实体书店免税的建议。事实上不止于此,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
首先,对于在网络上买书打折,政府应进行一定的限制,这也是国际通行惯例。国外对新书都有一年的保护期,在这期间是不允许网络打折的。但现在大家都把书店当作展示场所,看好了之后在网上买。其次,政府应对实体书店实行免房租政策,或者把公共场所拿出来让人去经营。再次,政府应鼓励书店进行自我经营。比如,台湾的诚品书店,不仅卖书,还卖咖啡、文具等,联合其他机构共同经营书店。
总之,阅读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只有通过不断呼吁,才能让全社会重视阅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