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国学的智慧
文:上海作家 甘如饴
回顾为《中锐》撰稿的历程,至今已十年。其中最喜欢的、也是最成体系的,有《“儒典”系列》(《三字经》、《幼学琼林》、《六韬三略》、《小窗幽记》、《世说新语》、《论语》),有《“名赏”系列》(“名曲”、“名画”、“名茶”、“名园”、“名士”、“名游”),有《琴棋书画系列》,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情志系列》。
“国学与情志”系列在去年已初见端倪。“情志”这个词,我很喜欢,情绪、情商、情操,本来就与志向、志愿密不可分。继《国学是一种孤高》、《国学是人与天地间的爱》之后,在乙未年里,还将完成《国学是一种智慧》、《国学是一种仁义》、《国学是一种礼仪》、《国学是一种进取》、《国学是一种贤德》、《国学是一种愿景》。
乙未年是羊年,在五行中,羊属火。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绑在高加索山上,那么羊则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
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有一年,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当神羊得知人类不懂得怎样种粮食,连粮食的种籽也没见过时,善心大发,冒着违反天宫规矩的风险,允诺人们下次一定给他们带些粮种来。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吝啬的玉帝却不愿把粮食的美味分给人类享用。神羊回到天宫后,趁着夜半三更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中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未亮,溜至凡间。人类听说神羊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籽,都感激涕零。人类播下五谷种籽,当年就长出了庄稼。在那收获的季节,人类见到五谷的穗,既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
可是在天宫里,神羊却因为同情人间,将天宫种籽偷送到人间,而触怒了天庭,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
翌年,在神羊被行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人类则出于对羊舍生取义精神的感念,每年都举行腊祭,以示纪念。当人类听说天宫要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类生肖,并赐为神之后,都一致推举羊作为这类生肖。尽管天宫对羊盗谷之事耿耿于怀,但也难拗人间的意见,只好同意羊当上了生肖。
羊不仅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的是,羊还是承载着艺术的感觉走入人类视野的。在斑驳的岩画中,有羊壮硕的身影;在陶器的图案里,有羊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到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来源。在201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是一部动画电影,将于2015年1月31日上映——青青草原上流传着一个远古时代“屠龙勇士”的传说,大家都十分向往。喜羊羊与懒羊羊这对儿时的玩伴也从小梦想着成为这样的勇士。可是有一天,这对患难朋友的关系却产生了裂痕……懒羊羊前往狼堡单挑灰太狼,意外与灰太狼互换了身体!他们与追来的喜羊羊一起被时光相机送回了远古时代……动画这样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供少年儿童观赏的了,为生活而奔忙的成人,相信也能舒展眉头乐在其中。
羊还代表着美丽。汉字中的“美”字,是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是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鱼”和“羊”二字结合,就成了“鲜”字。
羊,还是“义”的见证。据《汉书·苏武传》,汉朝的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背信弃义,扣留苏武并流放他到北海之滨牧羊。匈奴给苏武放牧的全都是公羊,却扬言要公羊们能产出羊奶才放苏武回返汉朝。苏武终日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后匈奴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并受到汉朝的隆重礼遇。
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问原因,才知是洞庭龙女误嫁泾河小龙,备受虐待,柳毅仗义为龙女传送家书,冒死入海会见洞庭龙君。在龙女苦苦等待救援的患难时期,是羊群默默追随和陪伴。“柳毅传书”也成为千古佳话。
羊,还是“公平”的象征。古籍记载,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佩戴着有独角神羊图案的冠服,以示庄严神圣。此独角羊名叫“獬豸”,自古以来作为秉公执法的象征。直到今天,“獬豸”的雕塑,也经常出现在法院,象征公平、正直。
甲午马年已经过去,乙未羊年已经到来。天干地支十二年一循环,周而复始,地老天荒。马之腾跃,就像人类的自强不息;羊之至善,好似人间厚德载物。新年之际,上承马的自强不息,下启羊的厚德载物。《中庸》里有句名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认为,这种“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国学的无上智慧。
去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中国发言人也引用了这句国学经典《中庸》里的原文。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各种道理同时运行更替而不相违背。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用“道并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这句经典,被评论者认为“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而我认为,这也是古典与时尚相融之道。
道,究竟是什么呢?《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佛经曰:众生轮回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庸》里还说了,“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小的德行是有形的,大的德行是无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在甲午与乙未之间,还是让我用《孟子》里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国学的智慧吧——“万物皆备于我矣。”祝福羊年,既美且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