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纪实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自1998年建校以来,16年坚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内涵,培育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01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开启学院领航梦
通过认真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学院积极吸纳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定位,提出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切合学院实际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16年来的办学实践使学院领导班子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途径和总枢纽。高职教育必须将职业要素、产业要素和企业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因此,寻求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是学院发展内在要求。
——必须努力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宏观层面上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就不同专业而言,“工学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处于程式化状态,必须努力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并赋予其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特色。
——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有“颠覆性”的变革。为此,学院提出了“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实施”的系统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
加强专业集群建设 成就学院品牌梦
专业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学院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做到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近年来,学院根据专业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组合、专业追踪产业的原则,实施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带动专业群集群发展的策略,构建了汽车、机电、建筑、会计、航空等5个重点专业群和1个本科教育平台。
学院在专业群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含专门化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二是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是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优秀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四是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研发了学院资源库平台,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经过数年建设,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被遴选为2012年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另外还建成市级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市级重点(示范)专业7个,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个,市职业教育国际化重点项目3个。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学院内涵梦
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工学结合和理实结合,将课程划分为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四大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对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规划安排,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教学内容、与工作情境对接的教学模式。
——构建基于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为基础,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力争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融通;开展创新课堂、创新一门课、脱稿讲课、示范课观摩等活动,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仿真软件,逐步采用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导入、项目驱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团队汇报、俱乐部、分类分级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统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开展了以嵌入式合作项目为载体的订单班,如上海通用ASEP班、上海大众SCEP班;以顶岗实习职业体验为标志的工学班,如电信系机电专业群总结出“三双三证三阶段、综合评价五结合、素质培养教育全过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以发展个性开拓视野为意愿的游学班,如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赴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课程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学院予以认可;以校际合作优势互补为特征的交流班,如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际合作办学,利用两校的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人才;以中外联办出国深造为目的的国际班,如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爱尔兰高威——梅努斯理工学院、美国布劳沃德学院三所大学合作成功举办了不同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已成功输送900余名学生赴海外留学,480余人进入硕士以上学历深造,中澳合作项目曾被教育部列为中外合作办学全国调研样板项目。
——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学院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管理流程,实现了教学运行的规范化管理;通过细化各环节工作要求、落实管理标准,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服务化管理环境,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学秩序的常态化管理。2013年,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院在原有督导室的基础上成立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聘请全院14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为督导,以日常听课和专项检查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评教、评学、评管活动;为充分体现学生的监控主体地位,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每学年聘请100余名各专业的学生代表组成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要求他们定期反馈教学信息,对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网上满意度测评。通过常规和专项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以《教学简报》和期中教学检查总结等形式反馈教学质量信息,推广先进教学经验。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公司、高效团队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成员来支撑,不仅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经过教育思想观念研讨,学院决定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下大力气推行以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学院成立了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办事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毕业资格审核体系中,实行毕业证书、职业素养证书双证书毕业。同时,通过开展以职业风采大赛为代表的“技能比赛式”项目,以晨会制度为代表的“职业体验式”项目,以“工学归来话成长”为代表的“感染启发式”项目,以5S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熏陶式”项目,以职场礼仪课为代表的“课程教育式”项目等内容,将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培育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形成具有南洋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梦是技术技能强国梦、全面发展梦、人人成才梦、尽展其才梦。南洋学院将以本次评估作为自身发展新的起点,立足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机遇,以实干助力,以创新加速,构筑南洋学院的新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