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出国留学的持续升温,众多提供国际教育的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开来。什么样的国际教育才适合我们中国的孩子?众多海外归国人员期待的国际教育又是什么呢?
在这方面,华晓杭显然很有发言权。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教育专家,华晓杭头顶有很多光环,她曾是中国最早的IB留学生,也是最早的中国籍IB考官及教师;曾任原UWC世界联合书院中国分校的创校校长,现任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创校总校长。
在将世界知名的UWC世界联合书院落户中国大陆之后,华晓杭投身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创建工作,希望将它建立成为一所展现国际教育在中国的3.0版的新国际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根深中华,创新国际”。这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国际教育3.0版学校,培养学生不仅根深中国,熟谙汉语写作,精通中华文化,而且能够从小培养英文母语水平的运用能力,并且拥有创造、创新、创艺的潜质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的人才合作,从而共同解决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
问:不少家长认为,国际教育就是外语培训,参加洋高考,学习国外课程,去海外留学。能谈谈你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吗?
华晓杭:国际教育不是简单的外语培训,洋高考培训,学习国外的课程,参加出国游学,去国外留学。国际教育也不是必须要花费大量金钱,是少数人的专享。依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国际教育应该给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国际教育应该让年青人领会到:世界性问题是需要各种层面上的合作才有可能解决的
– 个人,机构,和国家。 换句话说,国际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国际教育是培养青年人加强国际理解,开展国际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将来共同努力来解决世界性问题的。
问:对于国际学校,很多人的观念仅仅停留在老师是外教、学习的是国外课程、最后被国外大学录取了。你认为国际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
华晓杭:我认为,凡是通过学校的使命愿景,课程教学等等,给它的学生提供我们上述的国际教育的,它的毕业生通过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的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
这样的学校才是、也都是国际学校。
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中国的国际学校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当外国人最早开始在中国办学的时候,我把它叫做国际学校在中国1.0版。当时,中国学生在公办学校学习国家统一课程。外国大使馆等机构,获许在中国开办外国人子弟学校。后来的若干年,国际学校在中国逐渐发展成多元化,这是国际学校在中国的2.0版。
我按照两个轴线,来把中国的国际学校分类。
X-轴线:International-ness, 国际性
Y-轴线:Chinese-ness,中国化
左上角:这些是公办学校的国家课程学校。Chinese
students 中国学生,Chinese curriculum 中国课程,我之所以把它们也加入国际学校的版图内,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国家课程实际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教育。例如,所有中国学生都要学习第二语言,都要学习世界地理和历史。这比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的国际成分已经高了很多。当然,和其他下面所说的其他类学校相比,这些学校的中国化成度高,国际性相对低一些。
左下角:Foreign nationals 单独一个国家的外国学生,学习
foreign national curriculum 某外国国家课程,中国化程度低,国际性也相对低,因为也是注重一个国家的角度和视野。
然后:左上方相对偏中,一系列的学校,Chinese students
中国学生, 但是有些在学习中国课程之外还学习某个外国的国家课程,或者是只学习某个国家的国家课程。这些学校的中国性比起第一类来说相对低一些,国际性稍微高一些。
还有一些和它们类似的学校,但是学习的课程是更加国际化的,比如IB。
在右下角,与前两类学校都不大相同的是:由居住在中国的、不同国籍的外国人的儿女组成的学校,multi-nationals,
它们有些教授某个国家课程 foreign national curriculum – FNC, 有些更加国际化,教授国际课程,如IB。这些学校的国际性相对高,但是中国化相对较低。
在这种2.0的背景下,我于2010年开始,从海外回国,参与筹建UWC世界联合学院在中国大陆的分校。
UWC在中国落户于江苏省苏州常熟,它在右上角跃然出现,它的国际性不仅超于国内校,而且还超于在国内的外国人子弟学校。而它的中国化也不仅超出了这些外国人子弟学校,而且也胜于那些只教授外国课程的中国学校。它代表着国际学校在中国的3.0版:中国化的国际教育。
问:如何来理解国际学校在中国的3.0版,它有一些什么具体特征?
华晓杭:我认为国际学校在中国3.0版意味着:学校不应是留学洋高考的补习班,而是提供UNESCO所提倡的国际教育, 真正培养国际视野的年青一代 。但是这个国际教育是更加包含和尊重当地国的国际教育,是“中国化”的国际教育。
这些中国化的国际学校,通过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的使命愿景,通过中外课程师资的融合,让所有的中国藉学生,和在中国生活的外籍学生,都可以受到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中国和世界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接轨。
问:我们来谈谈建设中的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作为国际学校在中国的3.0版本,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教育?
华晓杭: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建立的初衷是服务和满足以海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这些孩子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同时也有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需求。他们的父母选择让他们在国内接受教育,一定是希望他们将来既有中国根基,理解中国文化,又能具备国际视野,在世界范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所以,他们为孩子选择教育,最重要的诉求就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创造性的成长,是否具备中国根基,以及是否真正能融入世界的国际教育。
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愿景就是立志成为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典范。
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中英文双母语教育。以中国国家课程为纲领,合理科学地采纳IB课程及美国课程的特色,培养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学校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创艺的潜质,使他们将来能与各国青年合作解决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它有以下两方面的特性:
第一方面是双母语、多文化
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实行的是“双母语、多文化”教学。所谓的双母语就是“中文+外语”。
也就是让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多元文化背景里学习生活,从而能够自由切换两种语言,自由切换中文环境和外文环境。
为了让学生们在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里生活、学习。学校在班级设置上采取小班化教学。一个班级20~25人,他们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人的孩子。他们带着在不同地方生活的经历,共同来到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生活、学习。有的来自德国,有的来自美国,当然也有苏州当地的孩子。
第二方面是IB+中国传统文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以中国国家基础课程为纲领、合理科学地采纳IB课程及美国课程的特色,为孩子们打好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课外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地文化。孩子们早上是在全中文环境的教室里学习。到了下午就换过来,由外国的老师教授课程。
作为一所中国化的国际学校,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知识内容既囊括了国家基础教育的内容,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又是以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为导向的IB教育框架,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兴趣。同时,学校还为孩子们开设有很多课外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各地的文化。
在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筹备的时候,学校就已经吸引了大量苏城家长的关注,作为一所中国化的国际学校,海归学校提倡双母语、双文化的教育理念,中文和英文都赢得尊重,孩子们只有根深中华,才能有中英文自由的切换,可以成为引领全球的人才。所以在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孩子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既掌握了中文和中国文化,又对英文和国外文化非常熟悉。同时,孩子既可以拥有中国的扎实基础,又兼备国外的创新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子女学校由中锐教育集团与中新集团合作创办,学校北校区位于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北侧,钟南街及钟园路交界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于2017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南校区位于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南侧,钟南街及兆家巷交界处,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将于2018年初建成投入使用。
|